前言闻道资本
中国科技企业为何集体拒绝购买芯片?中方又采取了什么措施,让抱怨“太糟糕”?
中企拒买英伟达芯片背后:美国科技施压遭遇中方反制
随着中美在西班牙马德里的谈判结束,双方本轮围绕谈判的交锋也暂时告一段落。从结果来看,中方在维护自身利益方面立场明确,反击措施也在持续进行中。
最近美国财长贝森特在公开场合抱怨 “太糟糕”,这话背后其实藏着美国科技霸权遭遇滑铁卢的现实 —— 中国科技企业集体对英伟达芯片说 “不”,让美国半导体行业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痛。
不是不买,是阉割版芯片根本用不了
中国企业不是一开始就不想买英伟达芯片,实在是美国把路堵死了。这两年美国一波接一波升级芯片出口管制,2024 年更是变本加厉,要求英伟达对出口中国的芯片进行 “阉割” 处理,把高性能 AI 芯片的算力砍了一大半。
这种被削弱的芯片,运行大型 AI 模型时动不动就卡壳,根本满足不了、阿里这些企业的需求。有工程师私下吐槽,英伟达为了符合美国规定推出的特供版芯片,处理复杂任务的速度比原版慢了 40%,但价格却没降多少。
2024 年初测试阶段,几家大厂发现用这种芯片训练大模型,不仅时间成本翻倍,还经常出现数据误差。既然花了钱却买不到能用的产品,中企自然不会当冤大头。
就像一位技术总监说的:“我们不是抵制闻道资本,是这种瘸腿芯片真没法用在核心业务上。”
国产芯片接棒:从实验室跑到了生产线
美国的封锁反而倒逼中国芯片加速崛起。以前大家习惯了用英伟达,现在国产芯片不仅能顶上来,性能还一年一个样。
华为的昇腾 910 芯片在 AI 训练场景中,已经能跟英伟达的 A100 掰手腕,百度文心一言、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都开始批量用国产芯片部署。
不光是高端领域,纵行科技新推出的 ZT1826 芯片在工业控制、智能电网这些场景里,已经成了进口芯片的 “完美替代”。
2023 年的时候,国内 AI 服务器里国产芯片的占比还不到 10%,到 2024 年下半年这个数字已经突破 40%。深圳一家半导体工厂的工人说,以前生产线一半时间闲着,现在 24 小时连轴转还赶不上订单。
这种变化不是凭空来的,而是企业多年研发投入的结果,美国的禁令不过是让国产芯片提前迎来了市场检验的机会。
反制组合拳:卡住原材料的命门
中方的反击可不止于 “不买”,更在产业链上游出了重拳。2023 年 7 月起实施的镓、锗出口管制,精准打在了美国半导体产业的七寸上。
全球 95% 的镓产能都在中国,这种材料是制造芯片的关键原料,美国企业以前仗着低价随便买,现在突然要申请许可证,价格飙涨还拿不到货。
商务部的公告里列得清清楚楚,从金属镓到氮化镓、砷化镓,全都在管制范围内。这一下就让美国芯片厂慌了神,英特尔、德州仪器都紧急囤货,库存成本一下子增加了几十亿美元。
有外媒报道,美国本土重建镓生产线至少要 5 年时间,这期间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掌握主动权。这种 “你卡我技术,我控你原料” 的反制,让美国企业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 “痛”。
贝森特抱怨背后:科技霸权玩不转了
作为美国财长和经贸谈判的核心人物,贝森特嘴里的 “太糟糕”,说到底是美国科技霸权失灵的焦虑。他一边在谈判桌上要求中国 “放开市场”,一边又看着美国芯片企业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。
2024 年美国半导体协会的数据显示,会员企业对华营收同比下降 37%,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 80% 跌到了 55%。
更让美方难受的是,中国不仅没被卡脖子,反而在 2024 年前 11 个月实现集成电路出口突破万亿元,同比增长 20.3%。就像美国前商务部长雷蒙多后来承认的,想通过出口管制阻止中国是 “枉费心机”。
贝森特的抱怨,本质上是不习惯从 “我说了算” 到 “讨价还价” 的转变,当中国企业有了替代选择,当中方有了反制手段,美国那种 “要么听话要么制裁” 的老套路,自然就越来越不管用了。
信息来源:参议院选举压顶,日本对美关税谈判“寸让难行\"?---中国青年网
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